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精选 >
一名基层调解员的心里话
2018-12-07 18:14:51 来源:攀枝花日报

  梁波

  “在基层司法所工作了27年,当调解员也已经15年了,说实话,我喜欢这份工作,虽然里面有很多的艰苦和辛劳,但这工作事关社会稳定,每次看到陷入困境的当事人露出轻松的表情,我心里的那份满足感无法用语言表达。”5月26日,正准备到市里参加政法会议的黄国辉认真地表达了他对本职工作的理解。

  今年已经年过半百的黄国辉是盐边县桐子林司法所所长,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攀枝花市‘十大’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近两年,在盐边县的平安创建工作中,黄国辉交出了一份令社会满意的成绩单:调处重大疑难纠纷41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27起、医疗纠纷10起、其他重大纠纷4起,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及时而导致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早服务,守住“第一道防线”

  “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很辛苦,走社区、进企业、入村社,经常的一种状态就是磨破嘴皮子、跑酸腿肚子,但是效果很好,也能为群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黄国辉告诉记者,司法所涉及的工作很杂、很多,诸如社区矫正、安置帮扶、基层调解指导、法治宣传、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等,桐子林司法所承担了桐子林镇、红果乡、共和乡的司法工作,每个月每个乡镇至少要去一趟以上。

  因为丰富的司法工作经验,黄国辉于2001年成为了一名基层调解员,而且是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医疗事故调解的“双重”身份。记者从设在盐边县司法局的调委会了解到,全县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员为10名,医疗事故调解员为18名。

  “构建社会预防体系,人民调解是第一道防线,只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社会治安才能有较大改善”。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国辉在长时间的司法、调解工作中,总结出了“四早服务”工作法:早介入,接到交调会、医调会的指令,第一时间介入,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工作主动;早熟悉,为了在调解过程中把控全局,及早熟悉调解案件的整个过程;早分析,对所要进行调解的案件及早作全面分析,找准调解的切入点;早准备,所涉调处案件及早做好法律、政策的准备,保证调处工作合法、依规。

  “任何棘手的调解案子,到了他这里,基本都能迎刃而解。”桐子林镇木撒拉村村委会主任李春祥告诉记者,除了法律、法规宣传讲解,村里好几桩难以解决的土地、林权、宅基地纠纷,都在黄国辉的调解下顺利解决,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满意。

  不过,黄国辉也有犯难的时候。2014年,某乡村民在卫生院就诊时,因药物过敏,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认为医学会与医院是一家,故不申请进行相关责任鉴定,而该乡卫生院认为其抢救过程合理,用药适度,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双方陷入僵局。作为调解员,黄国辉在县调委会的支持下,积极与市、县医院有关专家对接,对抢救程序进行咨询,最终得出结论:乡卫生院应急处置不当,违反了抢救规程,存在过错。经数次调解,死者家属得到了赔偿。

  15年坚持,以情感人依法育人

  “干了整整15年调解工作,如果还有值得总结的地方,我觉得就是两个字:交心。”黄国辉告诉记者,始终把维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人情、亲情、真情,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充分利用“以情感人,依法育人”的法宝,做到“化解一起,教育一片”的效果,就是干好调解工作的秘诀。

  没有从事过调解工作的人很难想象,调解一件案子到底有多难。对此,黄国辉感受颇深:“好多时候,一个地方你可能要跑10次以上,一个简单的事情要重复说数十次,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争论到深夜的事经常发生,必须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干不了这个工作。”

  不管难度有多大,敬业的黄国辉始终坚持依靠相关单位、基层乡镇、村组干部的密切配合,做好信息交流、疏导、稳控工作。同时,站在当事人双方的立场和角度来看事情,与其真诚交流,进而让当事人消除抗拒心理,听从调解员的合理建议,促进纠纷的化解。

  今年5月初,盐边县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黄国辉被县调委会指派为调解员,由于涉事单位、人员较多,他整整2个多星期没有在正常时间下班。对此,作为当事方企业的负责人蒋先生告诉记者:“老黄这个人实在,又懂法律,关键是心细、耐心好,各方的利益都考虑得很周全,这次这个事情能这么快处理好,他的功劳最大。”

主办:米易县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第三方调解中心
技术支持:四川法治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