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精选 >
坚守民族地区25年 炼就一身调解“真经”
2018-12-07 18:14:48 来源:四川法制报



开展法制宣传



深入一线勘察现场

  郑从俊 景文军 本报记者唐万贵文/图

  他用脚步丈量司法的长度,用青春拥抱法槌的热度,用责任诠释法官的担当,用责任撑起偏远民族地区群众公平正义的一片天。

  他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公正司法。自担任法官以来,已审结各类案件2000多件,无一错案。

  他是25年扎根民族地区、工作在同一法庭的米易县法院普威法庭庭长卢志坤。

  4月14日,卢志坤早早来到院机关盖完章、整理好材料,然后和两名同事驱车前往法庭驻地普威镇。本报记者也随之前往,见证这位25年如一日的基层法官平凡而又繁忙的工作。

  无畏艰苦扎根偏远民族地区25年

  崎岖的山路在丛林深处盘旋、穿插,车子在海拔一两千多米的大山中挺进,记者不时出现耳鸣等不适,而这是卢志坤他们必须要适应的,也是这个三人法庭一天工作的开始。

  路上的卢志坤也没闲着,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了法庭驻地。

  “卢庭长,我们那个事儿还得麻烦你多费心协调”,还没进门,几名当事人便迎了上来。卢志坤一边招呼一边安排当事人到办公室,并为他们倒上一杯热水。

  放下包,卢志坤拿起判决书,给其中一名当事人作起了判后释疑。由于当地许多人不识字,卢志坤边念边用方言解释。

  这时,几名当事人走了进来,情绪激动。卢志坤一边热情招呼一边耐心倾听。原来两家人因为口角大打出手,导致有人受伤住院而闹到了法庭。

  在听了双方叙述,了解事情缘由后,卢志坤组织双方进行第一次背靠背调解。这时,原告家年幼的小孙女哭闹不停,卢志坤立即在办公桌内拿出一小袋糖果。一个平常的小举动,却有效地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虽没有彻底解决纠纷,卢志坤却感觉效果不错:“今天的调解让两家人从情理和法理的角度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这给案件带来了转机和调解息纷的希望。”卢志坤说:“调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起案子非调不能‘治根’。”

  原来,卢志坤早已从当地乡镇负责人处了解到了这起纠纷,并已经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了实地查看。两家人结怨已久,此次因田地之争诱发的打架不过是多年积怨的一个燃烧点罢了。要想两家人握手言和,非得多次调解,让两家人把多年的积怨说开不可。

  卢志坤像一个老中医一样把握着矛盾的顽疾并恰到好处的掌握着火候。“多调解少判决,一次调解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调解结案,卢志坤抱着乐观态度。

  中午12点37分,卢志坤才接待完四拨当事人。顾不上吃饭,他又赶紧打开法院内网梳理案件审理情况,并不时记录着。

  卢志坤所在的这个三人法庭下辖普威镇、白坡彝族自治乡、麻陇彝族自治乡三个乡镇及两个自然村73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忙碌是卢志坤25年工作的常态。从书记员到法官再到庭长,同事换了一个又一个,卢志坤都无怨无悔地在这里坚守。“一个案子交到我们手中,对我们来说是无数案件中的一个,但对当事人来说,也许一生就这一次和法院打交道。”卢志坤总是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这个农家出身的法官不仅了解老百姓的难处,也是一个在法律范围内尽可能替老百姓着想和善于和群众打交道的“老百姓法官”。

  办案中,卢志坤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方针,能调则调,无论是在庭前、庭中、庭后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调解;注重多种调解方式结合,将“背靠背调解法”、“借力调解法”、“亲情调解法”等相结合,有效化解纠纷;耐心细致认真听取双方意见,不草率下定论,抓住矛盾的线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公心、诚心赢得当事人的理解。

  大胆创新探索民族地区纠纷调解新实践

  普威法庭下辖的三个乡镇、两个村居住着彝、傈僳等11个少数民族同胞,卢志坤深知当地民风民俗,并根据辖区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在法律范围内充分尊重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家能够顺顺利利地把喜事办完,多亏了卢庭长给我们居中调解。”说起三年前嫁女儿时所遇到的麻烦,肖大友十分感激。

  原来,2012年2月,家住麻陇彝族乡云盘村的肖大友准备摆筵席嫁女儿,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然而婚期临近,女儿前夫家却来了二三十人讨要彩礼钱。

  经乡镇、村社多次调解无效后,肖家人找到了普威法庭庭长卢志坤。“在民族地区,到法院解决的婚姻家庭案件绝对不简单。因为大部分纠纷都在家族内部按民族习惯就解决掉了。”卢志坤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在十分重面子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能及时介入处理则极有可能酿成一起群体性事件。于是卢志坤邀请了乡镇、村社干部及在云盘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何友德联合调解。

  原来,肖大友女儿和前夫婚后不久前夫便外出务工,女儿便认为丈夫不要自己了便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后来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夫,并决定重组家庭。听到消息后,前夫家便要求按照民族习惯全额退还之前送的彩礼。

  经过十多个小时持续联动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由女方家退还一半彩礼。“像这样因为彩礼退还而引发的少数民族婚姻纠纷在普威法庭逐年呈上升趋势,这背后与当前社会上逐渐推高的彩礼金额密不可分。”卢志坤坦言类似的民族风俗导致许多男方家在娶媳妇时不得不拿出全家所有积蓄甚至贷款,一旦婚姻破裂给男方家生活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拥有多年民族地区办案经验的卢志坤在面对这个现实难题时,找到了一个折衷办法:那就是根据当事人结婚时间和离婚原因采取部分返回的办法。这个方法在当地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爱思考、善创新,他就是我们院里出了名的‘专家型’法官。”同事眼中的卢志坤不仅和蔼近人、热心工作,而且基层工作办案经验十分丰富。

  心系百姓清官善断家务事

  “卢庭长,我来领钱了。”4月15日一大早,家住白坡乡南坝村的王大爷趁着赶集的功夫来到普威法庭领取赡养费。几年前,王大爷因为赡养问题和几个儿女对簿公堂,后经卢志坤调解,三个子女承诺支付赡养费。为避免老人乱花钱,子女便将钱交给卢志坤,老人按时支取。而除王大爷外,卢志坤还是辖区好几位老人的赡养费“代管员”。“只要老人们能够安心度过晚年,我不过是多花点时间罢了。”对于这个群众信任而多出来的工作,卢志坤乐此不疲。

  由于普威法庭辖区位于米易县西北部山区,所受理案件大多为邻里相争、婚姻家庭、赡养等民事案件。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天大之事”。而要处理此类纠纷,光靠丰富的法律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老百姓也听不懂。“多亏卢庭长的批评和调解。现在家里和睦了,我也能安心在外面打工挣钱,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家住白坡乡南坝村黑箐社的罗小兵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在前不久,他还为此一筹莫展。

  原来,作为养子的罗小兵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吵吵闹闹。如今,两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需要赡养,却多次因为没米没盐而找到卢志坤解决。

  今年2月18日一大早,卢志坤便带着书记员前往南坝村,和当地村长朱正兵等村社干部来到罗小兵家中进行调解。

  大槐树下,对于罗小兵拒绝赡养老人的做法,卢志坤毫不留情面地当面“批评”。最终,在卢志坤和当地村社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组织和调解下,罗小兵和老人将粮食、房屋及老人赡养问题一并解决。如今,父子、婆媳两代人关系不错,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像我们这样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基层法官,光待在法庭肯定是不行的。”卢志坤之所以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并赢得他们的信任,这与他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卢志坤保持着一个习惯,遇到土地、相邻等纠纷多到现场去看看,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同时,他也坚持深入到偏远民族村寨去送调解书、巡回审判,交通不便,他就带着法庭工作人员骑摩托车、步行前往当事人家中,25年来他就是这样用脚步“丈量”司法的长度,用责任撑起偏远民族地区群众公平正义的一片天。

  据悉,仅2014年,普威法庭结案328件,其中调撤结案292件,综合调撤率达89.02%。今年1至5月,卢志坤办理了115件民商事案件、1件执行案件,均以调解撤诉、自动履行的方式结案,综合调撤率100%。

  卢志坤是一个爱动脑、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精于总结的人,他总结的“调解工作五步曲”、“四类助力调解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法在全县法院被推广。

  荣誉

  2013年,卢志坤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调解能手”;被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记“个人三等功”;

  2014年,卢志坤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被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司法为民十大之星”荣誉称号。

主办:米易县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第三方调解中心
技术支持:四川法治报社